唐铜朝鲜风炉
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籀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是“伊公羹,陆氏茶”。
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xùn)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
“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
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
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收炉灰的器具),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日本鬼面风炉
筥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二寸。或用藤作木楦【古箱字】,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利篋口,铄之。
筥,竹子编制而成,一尺两寸高,直径七寸。有的先做个筥形(盛物用的圆形竹器)的木箱,再用藤编外围,而且还要编出六角形的圆眼(六出指六个瓣的花、六角形的雪花结晶)。筥形木箱的底和盖要像箱子的口一样,削得光滑、平整。
tips:筥是用来装木炭的竹编或藤编篓子。
炭[木过]
炭[木过],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木过]也。若金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炭[木过](这个字打不出来...),用六棱形的铁棒做成,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手握处细,在握的那头套一个形似灯盘的[钅展](这个字也打不出来...)作为装饰,就像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常用的木棒。有的把铁棒做成锤形,有的则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tips:炭[木过]是把木炭敲碎的一种器具。
火䇲
火䇲,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火䇲(jiā),又称箸(筯zhù,同箸),就是平常使用的火钳,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且齐,并没有像葱台、勾锁那样烦琐的装饰,用铁、熟铜制作。
鍑(音辅,或作斧,或作鬴)
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治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鍑(古代的一种大口锅),用生铁做成。“生铁”就是现在冶铁人常说的“急铁”,铸茶锅用的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成的。
铸造茶锅时,在锅的内侧抹泥,外侧抹沙。内侧抹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侧抹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
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
锅脐要长,且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
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座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来说,还是铁好。
日本铁釜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交床(又称胡床,也就是交椅或绳床,轻便可以折叠),将十字交叉的木架,中间挖空,用来放置煮茶用的锅。
夹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夹,小青竹制成的器具,长一尺两寸。选一头有一寸长的竹节,把节以上部位剖成两半,然后夹着茶饼放在火上烤炙。这样小青竹洁净的竹液和香气就会从竹子表面溢出,从而增加茶的香气。
如果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很难弄到这种青竹。有的则用经久耐用的上好铁或熟铜来炙茶。
tips:这种竹制或金属制成的夹子,是夹起茶饼在火上炙烤时要用到的器具。
纸囊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纸囊,用两层白且厚的剡(yǎn)藤纸(唐代一种贡品,产于浙江剡溪,用藤为原料制成)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炙烤茶技巧:
唐时饮用的茶,是用鲜叶蒸捣然后晾晒烘干而成的茶饼,炙茶就是饮用前对茶饼的一次再加工。目的是烘干茶饼在存放过程中吸收的水分,通过火的温度把茶本身的香气逼出来。
炙茶时须用文火,火力一定要均匀,不能在有风的地方烘烤。炭火的火力大小适当厚,要用茶夹夹着茶饼靠近火苗,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翻烤,等茶饼表面出现一些小疙瘩时,把茶饼稍微离开火苗继续翻烤。
此时茶饼和火苗的距离“去火五寸”最好。一直烤到茶饼中有热气冒出,且有茶香飘出后为止。
陆羽建议用青竹做夹子,这样烤好后茶中有竹香味,但也有人认为茶味本真最好,无须夹杂别的香气,后来金属制夹比竹制夹得使用要普遍。
炙烤完的茶饼,要趁着热气和茶香溢出时,放在特制的纸袋中。这样做可以让“精华之气,无所散越”,之后茶饼渐渐凉却,就可以碾成末状来煮饮了。
唐代只要喝茶都会炙茶,而宋代只会炙烤那些隔年的茶,宋之后随着散茶代替饼茶,炙烤的做法也慢慢消失了。
碾(拂末)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唐】鎏金鸿雁流云纹银制茶碾
碾槽,橘木做的最好,其次是梨木、桑木、桐木、柘(zhè)木。
碾槽内圆外方。内圆易运转,外方不易翻倒。
槽内正好能放一个碾磙(gǔn),再无空隙,堕(碾磙子、碾轮),是木制碾磙,形似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
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
拂末,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
tips:拂末,扫茶末用的一种工具。
罗合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将筛好的茶末放在盒中密封贮藏,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
将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茶罗,再在罗底安上纱或绢。
盒用竹节部分制成,或将杉树片弯曲成圆形,涂上油漆制成。
三寸高的盒,一寸高的盖,二寸底盒,四寸直径。
tips:罗合是茶筛、茶盒。罗和和是由两件器具搭配成一体的物品,具有筛选和存放的功能。
则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竹刻堆漆寿桃茶则
则,用生活在海洋沿岸的海贝或蛤蜊等生物的壳制成的匙、策,或用铜、铁、竹制成。
计量是依“则”为标准的。一般来说,烧一升的水,用正方一寸的匙匕(方寸匕是汉唐间量药面的一种常见工具)来量取茶末。
【清】竹刻留青澈茶则
若喜欢味道淡的茶,就量取少量的茶末;若喜欢浓茶,就多量取些茶末,故此取名为“则”。
水方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水方,用椆( diāo )、槐、楸(qiū)、梓等木料制作,内侧和外侧的缝隙都用油漆涂抹,能盛一斗的物体。
tips:水方是煮茶时用来装水的桶,而且陆羽说的是方形桶。
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漉(lù)水囊,和平常用的一样,用生铜铸造框架,以免沾水后会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染上腥涩味道。因为熟铜易氧化,会生成铜绿和污垢;用铁会生成铁锈,使水变得腥涩。
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
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一种可防水的袋子,用来存放漉水囊。
漉水囊的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tips:水方中所盛的是未经处理的生水,一般不能直接倒入釜中煮茶,还需要进一步对水进行处理,也就是需要漉水囊。
瓢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育《苑赋》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瓢,又称杯勺。有的将葫芦剖开制成,有的则用树木挖成。
晋朝杜育在《苑赋》里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用葫芦制成的瓢。口阔、身薄、柄短。
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出的茶送给我喝。”
牺,就是木勺。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夹
竹夹,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
tips:竹夹的作用是在煮茶的时候环击汤心,以使茶的味道更浓香。
鹾簋(揭)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唐】鎏金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鹾簋(cuó guǐ),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与盒子相似,也有的做瓶形,小口坛形,用来盛放盐。
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揭,片状工具,用来取盐。
tips:古代喜欢加盐法去苦增甜。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清】哥釉水盂
熟盂(yú),用来盛开水,有瓷制成的,也有陶制成的,容量二升。
tips:煮茶前的生水要用水方来装,而已经煮沸的水要用熟盂来盛。
唐时煮茶:
中国唐代及之前,饮茶是要放在水中煮后再喝。
大概的过程是先把饼茶碾碎备用,然后用炭火煮釜中水。
在水中放茶末的时机非常关键,要在出现水泡但未全沸之前,也即“如鱼目微有声”时投入茶末。
茶水沸腾后,会出现沫饽,这是茶水的精华所在。
这个时候,就需要熟盂这种器具了。
具体做法是用杓把沫饽舀出,放在熟盂中备用,而釜中水要继续沸腾,让茶和水进一步融合成茶汤。
在当时,用熟盂盛沫饽有个说法,叫“救沸”或“育华”。
茶汤第三次沸腾起来后,把熟盂中的沫饽按饮茶人数的多少严格量入茶汤中,然后将煮好的茶均匀地分入每个茶碗中。此举寓意雨露均施,同分甘苦。
碗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舒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苑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碗,越州(今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和余姚市几地)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唐朝有两处叫鼎州的地方,一处在湖南,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一处为今陕西泾阳、醴(lǐ)泉、三原、云阳一带)、婺州(今浙江金华江、武义江流域各个县)的差些,又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的好,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洪州的差些。
【唐】景德镇娇黄釉碗
有人说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清】米黄釉内青花小茶碗
晋代杜育在《苑赋》中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
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明,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
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清】椰壳茶具
茶具分类:
按材质来分:
陶茶具、瓷茶具、玉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金银茶具、锡铜茶具、玻璃茶具;
按用途来分:
泡茶之用的茶壶、茶壶的垫底器具茶船、盛茶之用的茶汤、饮茶之用的茶杯、品茶用的闻香杯、茶杯垫底之用的杯托。
畚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畚(běn),又叫草笼,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
也有的用竹筥代替草笼来使用。
纸帊(pà),用两层剡纸,缝制成方形,也可以放十个碗。
tips:可能由于稀缺的缘故,古人对待茶器的细心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保存茶碗不仅有专门的畚,在放入畚之前,还要仔细用剡纸包裹,以避免碗与碗相互摩擦受损。
札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札,把剥下的棕榈皮搓成线,再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
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做成大毛笔的样子。
tips:札是一种刷洗茶具的工具,像毛笔一样。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
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涤方,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最多能盛水八升。
滓方,用来盛茶渣。制作的方法和涤方相似,最多能盛物五升。
巾,用粗厚似布的绸子制成,长二尺,分做两块,可互替使用,用来清洁擦拭各种茶具。
(这里,好想给自己打个宣传,哈哈...自己做的很多好看的司职方哟O(∩_∩)O)
具列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具列,有床形的,有架形的,有木制的,有竹制的,也有木、竹兼用制成的,再用漆涂成黄黑色,并且可以从外上闩(shuān)。
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之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都篮,能装下所有器具,故此得名。
用竹篾将里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精巧玲珑,外形美观。
都篮一尺五寸高,两尺四寸长,两尺宽,篮底宽一尺,高两寸。
【清】湘妃竹茶箱
【清】湘妃竹大茶棚
前茶媒体小编,瞻仰过很多大师,混迹茶圈子5年整。
整理所学浅识,若有不对之处,望指出改正。
另,图自网络,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