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在平,1955年11月生于昆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心脏瓣膜疾病微创诊治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景在平自幼喜爱诗书画,笔下的水墨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颇具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先后在上海的朵云轩、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布达皇宫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被匈牙利国会大厦和匈牙利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同时出版了《景在平淡墨写意山水书画集》《景在平清墨逸笔写意山水书画集》《景在平爱心浓墨写意山水书画集》和《景在平爱心书画精粹》等作品集。
近几年来,景在平一边创新微创手术技术,一边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募集爱心善款免费救治了许多心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他的书画创作践行着“医学与人文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理念,也诠释了“刀笔相通”的人生追求。2014年荣获“感动上海十大人物”称号;2015年荣获“总后道德模范”称号;2016年荣获“上海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和海派修身达人”称号;2017 年荣获国家科技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Jing Zaiping, born in Kunming in November 1955, is a renowned vascular surgeon. He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vascular surgery in Changha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 began to mak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ince childhood. His style of ink landscap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works is unique, with artistic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His art works were collected by the Hungarian Parliament Building and the Hungarian National Library, and were favored by many collectors.At the same time, he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about his unique technique and works.Jing Zai Ping'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orks can be called “alone with the spirit of heaven, full of love and culture in the earth.”
In recent years, while innova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s, he has sold many of hi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to collect charitable donations to treat the patients. H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re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humanities, technology and art, science and culture",explaining "brush and scalpel interlinked" life pursuit. Hi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pires and his devotion f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uches people. He won the title of "Ten Persons Moving Shanghai" in 2014, the title of "Moral Model" in 2015, and the title of "Advanced Individuals Supporting Government and Loving the People and Self-cultivation Master Shanghai of School" in 2016,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in 2017 ,and received courteously by Chairman Xi Jinping.
景在平 和生命合韵
综合材料 300cm×330cm 2010 年
Jing Zaiping Harmony With Life
Mixed media 300cm×330cm 2010
景在平:出世一管笔 入世一柄刀
Jing Zaiping: Legend with Brush and Scalpel
□ 采访对象:景在平
□ 采访人:陆拾遗
悟医艺于舍命;创医艺于搏命;奉医艺于拼命;献医艺于救命;铸医艺于立命;融医艺于生命
——景在平
中国美术报:您是一位军人、一位医生、一位教师,还是一位画家,您是如何在多重身份之间切换的?您的多重身份,尤其是医学临床实践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景在平:最主要的是体悟生命。我要写病历、汇报病史、参加术前病例讨论,要和患者及全家交流病情,要为患者手术,要在手术后守护重危患者,要为患者换药护理伤口,要欢送康复出院的患者,要随访已经出院的患者。当然也要护理死亡的患者以及向其家属说明死亡的原因,要参加死亡病例讨论,要书写死亡小结和死亡病例。手术前后要与病房护士以及自己团队配合,手术中要与麻醉医师团队以及手术护士配合,各种会诊中要与兄弟学科医生交流沟通,要向上级医生、医院机关和领导汇报,要与相应的医学学术组织沟通、协调和配合等。所有这些过程在客观上是救死扶伤,救了许多患者的命,也护送了一些患者的死。在主观上是体生悟死。“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生命过程包括生和死,人人都想向死而生,无一人想着向生而死,体悟生命实际上就是体生悟死。结果一入世便体悟到:生是相当的偶然,而死是绝对的必然。
景在平 自自然滋神
综合材料 300cm×330cm 2011 年
Jing Zaiping Absorb Essence of the Nature
Mixed media 300cm×330cm 2011
中国美术报:这些过程中您的实践和体悟与书画创作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景在平:这就直接牵涉到了为什么画,画什么和怎么画。一个人为什么要作书画,那是因为胸中块垒,不吐不快。为啥要画,就是为了吐我块垒。我体生悟死,体悟生命,日积月累,如骨鲠在喉,块垒塞胸,血脉不畅,气脉不舒,逼着我非要找一场地,铺一大纸,挥一大笔,泼一大墨,弄到大汗淋漓,大气长舒,大挥彻疲,大骨彻松,大欢彻愉,昏天黑地,无人无我,然后大洗彻垢,大睡至酣,大死至活,大涅我槃,痛至快哉,再等上瘾,周而复始,驴叫不改,马叫不改,谁叫也不改,几十年下来,终于也没闹明白为啥要画。
景在平 父亲奋起扼困之勃发然象
纸本设色 65cm×60cm 2012 年
Jing Zaiping My Father Fought Back in Direstate
Ink color on paper 65cm×60cm 2012
中国美术报:您已经说明白了,书画就是为了吐我胸中块垒。实际上您已间接回答了画什么和怎么画。
景在平:画什么,直接说就是画生命。我从小家贫,那是真穷。有次中央台记者问我:“您说的穷是个啥样?”我反问:“您脑海里的穷是个啥样?”她说:“家徒四壁。”我说:“我们家根本就没有四壁。”是啊,我很小就明白了啥叫“在生死线上挣扎”。面对物质生活赤贫之死亡威胁,是诗书画救了我的命。后来我读了许多书画大家的感悟,说书画中的线条就是书画的生命线。这不就是说,真正的书画家不都是在这条“生死线”上挣扎吗?再后来,医学选择了我。我每次手术,一刀下去就是一条红线,手术结束,又是一针一线缝回来,最后还得把刀口缝起来,收拾成一条线,直到长好了,还得再拆线。白天在手术中“在生死线上挣扎”,夜晚在书画中“在生死线上挣扎”。早年是饿得“在生死线上挣扎”,当下是撑得“在生死线上挣扎”。手术是为了救别人的命,“在生死线上挣扎”,书画室是为了救自己的命,“在生死线上挣扎”。我命中注定终生都要“在这条生死线上挣扎”,我挣断她的可能性极小极小。
景在平 深入最幽深之幽溟 生出最生动之生命
纸本设色 80cm×147cm 2016年
Jing Zaiping Deep in the Depth,Alive in Lives
Ink color on paper 80cm×147cm 2016
中国美术报:我们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您把自己的书画称之为“生命书画”。您把手术技术之“线”延化为书画艺术之“线”,可算是一种创新性转化;再把书画艺术之“线”升华为生命艺术之“线”,又可算是一种创造性发展。那您为什么还要再加“然象”二字而合称为“生命然象”书画呢?
景在平:我觉着大自然是生命的本体,而生命是大自然的主体。画生命就是画大自然,生命是因缘,然象是终果。人之生命是宇宙生命的最高表达形式,我有幸既会做手术,直接沉浸式地体悟人的自然生命,又会弄书画,间接临空式地体悟自然万物之生命。所以我从小至今,而且随着成长更深地体悟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命然味。由此,我一直自觉地通过手术来逐渐增加我对各种人之生命的体悟,对所有人之生活的体验,对自然万物之生存的体察。我也一直自觉地通过书画来逐渐减少我对人生的无趣,对人世的无知和对自然万物的无识。我自豪地宣称:我手术为生民立命,我书画为天地立心。我悟医艺于舍命,创医艺于搏命,奉医艺于拼命,献医艺于救命,铸医艺于立命,融医艺于生命。医和艺对于我,就像我的呼和吸,天然得不可隔断;艺和医之于我,就像我心脏的舒和缩,自然得不能分离。我玩命于书画就像我玩命手术,起也不知道要画什么,终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有象中又像无象,有之不必然;无象中又像有象,无之必不然,无中生有,有中出无,无象有象之间象,权且戏称为然象,随手就弄出了个“生命然象”,就此讨教于诸位方家,你说然也还是不然?
景在平 母亲之青春背影然象
纸本水墨 82cm×43cm 1988 年
Jing Zaiping Mother’s Back in Her Youth
Ink on paper 82cm×43cm 1988
中国美术报: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为什么画?因为要救命,救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救自己性命。画什么?画生命,同时也就是画自然。自然之有象就像生命之无象,一相交就生发出个“生命然象”。怎么画,玩命画,画玩命。在这种情况下,您还惦记着献爱心,您是怎么想的?
景在平:什么事就怕形成习惯,习惯就会成自然,自然而然,然而不然。玩命拼命直至彻骨的疲乏和欢愉,已成了我的一种劳作习惯,会使人上瘾。同样,献爱心也成了我的一种生命习惯,已持续了三十年。头十年我通过“自己贷款”引进国内首台血管镜和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手术,获得了良好的感觉;第二个十年我又通过“国际寻款”完成了中国大动脉瘤腔内微创治疗的技术创用和拓展,完成了一系列爱心手术,逐渐有了上瘾的感觉;近十年来我又通过“书画募款”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心脏主动脉瓣膜病腔内微创治疗的系列爱心手术,瘾头渐大,已难戒除。献爱心首先是“心”的奉献。一般而言,弄书画通常是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而在我这儿,手术技术将书画艺术“拖累”了。所以我的书画生命完全变成了我奉献的生命书画。其次,献爱心也是“新”的奉献。技术创新就是奉献爱心。在一次自然环保论坛上,成龙先生对我说:“自然环保源于水,清水乃是自然血。我做环保起于节约用水。”我回答他:“生命乃是自然体,血液总是浓于水。我做环保起于节约用血。”他又笑问:“您如何节约用血?”我笑答:“我几十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将大手术转化成了微创手术,将大量输血转化成了不再输血。这是何等有血性的节约用血。”最后,献爱心也是“欣”的奉献。在献爱心过程中,第一欣慰者无疑是那些接受爱心的患者朋友,他们获得重生后脸上所洋溢出的欣慰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对那些献了爱心的企业家和收藏家们,他们所获得的欣慰,激励我滋生出一种更大的欣慰,使我深切体会到“受爱心者与授爱心者同样无私”“技术创新者与书画爱心者同样伟大”“获得重生者与获得涅槃者同样欣慰”。
景在平 乐善
纸本水墨 82cm×29cm 1986 年
Jing Zaiping Happiness and Kindness
Ink on paper 82cm×29cm 1986
中国美术报:您的“心”“新”“欣”与您提的“三结合”是否是一脉相承?
景在平:我提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既是我的精神指向,也是我的实践追求,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科纲科训”。相应地,我也曾提出“技艺道三阶段”与学子们共勉,即“头十五年求技,次十五年求艺,后十五年求道”,合起来四十五年,既要披肝沥胆,杜绝日练日退;更要百折不挠,确保日练日进。惊回首,我已入伍整四十五年,汗颜得泪如雨下,惭愧得不堪回首,欣慰得未被抛弃,激励得再学从头。我心新欣于既能悠游医教研于诗书画,又能优游文史哲于理工技。我在手术中训练得到的精严理思使我的书画兴感不至挥洒得漫无边际,我在书画中训练得到的浪漫情怀使我的手术不致失去那一层应有的灵魂温暖。我既坚信“书画笔得烟云供养”,我也追求“手术刀得诗韵涵育”。我既致力于在“刀笔相谐诗为魂”的基础上打通刀笔,我也矢志于在“真善相合美为韵”的基础上融合医艺。我在手术中追求真,在书画中追求美,在手术创新和书画爱心相结合中追求善,人生不过真善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景在平 手术让生命之鱼重跃龙门 书画让心灵之水再荡天泉
纸本设色 80cm×45cm 2015 年
Jing Zaiping Renewed Life through Surgery and Mind through Art
Ink color on paper 80cm×45cm 2015
我从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无药可救”的艺(医)者
I am Indeed An “Impossible” Artist(Doctor)
□ 景在平 Jing Zaiping
我出生在春城昆明,既是天时,也是地利。有幸出生在彼时彼地,可谓是蕴于云南,成于滇池,春于春城,化于花都。童蒙乐欢花,他日盼相呼,且与东风共从容。
我生肖属羊,“羊大为美”,从小喜欢诗书画之诗意美乃基因所决定。“羊我为義”,義者行医为生民立命也是命中注定。
1958年,我随父母回到山东。至1973年入伍前,作为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三,我彻底阅历了饿肌肤,强筋骨,壮魂魄,韧毅力,坚意志,勤动手,博阅览,沃心田,丰脑海,养浩气的绚烂儿童、少年、青年期。
师起父母是大福。我从父亲“哭着也是饿死,还不如乐着饿死”的说法中首先明白了生命旷达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是从跟随父亲学打铁时,看到父亲“一弯即成秤钩子”(其他铁匠越弯越不像秤钩子)的动作中首次明白了“造型”。父亲多才多艺的形象和“真艺乃大匠”的教诲首次为我开了“艺匠”之眼蒙、手蒙和脑蒙。父亲常在开始打铁前对着一块生铁戏言:“你是铁打的,我是打铁的。”父亲的戏言教诲成为激励我从精神上强筋壮骨的座右之铭。
父母都不识字,但都有文化。母亲常说:“你吃七八个和四五个饺子反正都是不饱,但省两三个饺子给那位孤寡老奶奶可能就是救命。”自小懂事的少年之我当时仍不能完全意识到母亲自己饿着肚子省给我和那位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的孤寡老奶奶年夜饺子的做法,是如何影响着我的灵魂,映照着我的道路,铺垫了我每幅画作的底色和构图的。母亲“有理的不怕,无理的不做”的教诲是我童少年期阅尽“人穷受人欺”而不弃的心理支柱。母亲“世上的事情一般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世上的事情很多是做起来容易看起来难”的教诲是鼓励我至今创新不止和奋斗不辍的座右铭。母亲和那位孤寡老奶奶议论到的“蓝花豆”之蓝以及她们之间“红配绿赛狗屁”的调侃笑语则是我童年色彩开蒙的第一课。
中华文化之本源,一“易”一“道”也。这也是中华艺术之初源、之初象也。“易”蕴生命成天然,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道”法自然当自然,自然而然,然而不然。我从生命中启形,从自然中悟象。像与不像,具象抽象;一象万象,无象有象。无象者,一派生命之象,有象者,一派天然之象,不期然间生出生命然象。
生命生之于偶然,故生当如灿然绚烂之夏花;生命逝之于必然,故逝当如幽然飘落之秋叶。我生之始,诚然期待高天油然作云,沛然布雨,以助我初生之苗勃然兴起。少年勃发之始,越然励奋,炳然天地,铸逸然之骨,养浩然之气,追超然之迈。及至青壮,常举傲然拔俗之高标,纯然度雪以方洁;长纵洒然出尘之异想,荡然干云而直上。如今虽已熬至苍然白笔横秋霜,但仍是傲岸昂然一丈夫。在可预之未来,美景安然如在平。安生时若能安然若素,安息后当能安然如泰山。我从溟然中走来一回,创了一经纬,赢了一冰锥。我眼含热泪,将自己燃烧成灰,融入江河之洋洋,群山之巍巍,天地之玄黄,宇宙之洪荒。我的生命然象就是我的然象生命。
我从手术刀法中悟笔法,以自己的生命体悟病患者的生命,在手术中深切体悟生命如何从“向生而死”向“向死而生”的命象转化。我从手术影像中悟墨法,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健康者的生活,在书画中深切体验生活是如何从“向活而死”向“向死而活”的生象转化。我从医艺换境中体察我所接触到的所有人的心境,尤其以我之心境体察献爱心者和受爱心者之心境。在手术创新和书画爱心相结合中深切体察“授爱者与受爱者同样无私同样尊严”的心象转化。
手术是我之生命与患者生命相契时心灵升华至更高一层前的净身洗礼;书画是我之魂魄与笔墨性情相融时思维碎片拼成完整图案前的煅烧淬火。手术是刀剪钳镊所混成的生命交响洪流即将冲决死亡之谷时的无声怒吼;书画是笔墨油烯共振旋出的时间之流意欲冲破空间之岸时的潜涛激荡。我的生命然象乃是出自我手术与书画不断互换互焕的持续烧脑燃心之象。
景在平 1977 年摄于碣石山
Jing Zaiping in Mont. Jieshi, 1977
青山绿水悟色彩
从1958年至1973年,我生活的山村叫黄山村,村后之山叫黄山,是我挖野菜,打柴禾,同伴嬉戏,搜果寻花,看天望云,炸山开石,栉风沐雨,攀爬腾跃,体冷于凛冽之冬雪,悟暖于严酷之夏暑的主要场所。站在黄山顶上向南远望即是有名的鹤伴山,斜穿黄山与鹤伴山之间的平原和村庄的便是有名的黛溪河。或在夕阳余晖映照下,或在天黑星空映衬下,或在蓝天白云环绕中,或在微雨烟霭溟濛中,这十五年山对山的眺望,眼对眼的形慕,心对心的意摄,使自己从小就体悟到了“寒山一带伤心碧”的意韵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趣。逐渐使自己明白了黛色即是蓝,瑟瑟亦是蓝,蓝至伤心碧,何若烟如织的诗意。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既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水,也阅历过世界的奇山奇水,但这些构图和色彩都不过是对我的“黄山横对鹤伴山,斜穿纵腾黛溪河”的构图启蒙和色彩开蒙的锦上添花。
多姿劳动丰手脑
可能是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所迫,我从童少年起就超负荷地阅历了各种劳动,既有枯燥乏味,也有丰富多彩。有粮时每天凌晨被迫拖起来去推碾,困乏交加;忽然下雨时被迫连夜到野地去抢收地瓜干,烦怨交加。但这些都在无形中锻炼了我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力,面对困厄时的思变力和面对艰辛时的体悟力。在近乎燃烧的麦田里,与拾麦穗小伙伴们用麦秸和大杨树叶拴制“斗桶”到枯井中汲水解渴的灵思;造蓖麻杆枪、造子弹壳枪和造“戏匣子”过程中以极大的情趣去找材料、想构型、动手做的行创;在炸石开山中每次都盼着看到“石之心”和“山之心”的心期,以及延化为如何画“画之心”和如何写“字之心”的迁想;在学开拖拉机耕地的过程中,看到李万瑞师傅如何将排犁横梁反过来装即解决了犁不入地的难题,妙悟到了“意翻空时意愈奇,思行逆时思斯绝”的创思意趣。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也参悟过更加专业的书画技艺,也训练过更加专业的学术技术,但所有这些都不如早年那些“诗在诗外”和“画在画外”的眼手脑开灵所带来的刻骨铭心和彻髓入魂。
乡贤文化铸精神
贤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我们的乡贤文化远一点的有孔孟邹鲁文风的影响,再续的有范仲淹先贤幼年随母改嫁到我乡的成长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得成于我们乡贤文化对我青少年期的熏染。再近一点的有梁漱溟先生在我乡率先开展的“三农”建设实验研究,为我们的乡贤文化注入了传承加创新的不朽风范,梁先生之墓至今仍矗立在我们村后的黄山之巅。乡贤景如能老先生既是木匠又是画匠,善画门神灶神和白马,也善糊白纸马。谁家出丧归来夜烧白纸马再送逝者一程,孩子们抢到白马上的白馍馍,吃了长寿。我的童少年为其牵纸研墨。他也喜穿白粗布长衫,有“黄山白石翁”之美名。等我长到能为人家写对子时,他已入古松暮年,但仍对我“总写不规矩”之行举鼓励有加:“法于法外得化机。”他的形象是我对“道骨仙风”开蒙的具体落地,并至今仍激荡于我之胸中。
从1958年到1973年间,我们小小的黄山村有幸先后集聚了一批“问题”先生。小学一年级张伯勤老师评价我的算术题簿,不仅都算对了,而且还写得很漂亮,启发了我的形式美追求。马鸿岭老师在小学四年级时指导我们课余演节目,特别强调这就是艺术,要特别投入情感,启蒙了我的艺术情怀。乡贤王玉坡先生是大队会计兼乡医兼写对子高人,我在为其提油漆桶串村往墙上写毛主席语录过程中,一直观摩他立于斜梯,悬臂面壁直书:“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得其启蒙:书者,气也,气贯腿腰臂,气使心眼手也。反复观摩王润泽老师画毛主席像,得其启蒙:画者,神也,神率其形得韵也。我和王泽国同学比赛描画毛主席像,再贴于三合板上,你刻去白的部分,我刻去黑的部分,启蒙了我们阴刻和阳刻的行举和理念。杨念久老师领我们到黄山坡上去体验“孤蓬自振”。夏叔彦老师带领我们到黛溪河畔去体悟“惊沙坐飞”。高中时期的彦淑云老师指导我的散文诗《黄山脚下》,不仅开启了我们黄山高中高一年级的范文之风,也使我获得了名满黄山公社的“黄山才子”的美誉,还进一步指导我最早向山东《大众日报》投出了我的第一篇散文小说《朝霞》。她还在黄山脚下操场上指导我们跳三步曲交谊舞,启蒙我们一上舞场就要“唯我独尊”,端好舞架,贵在气势。舞蹈如此,作文如此,书画也如此,并引导我们说,这就叫“引而不发,跃如也”。我的物理老师也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刘玉圣先生毕业于湖南师范,自称毛润之校友。他在执教生涯中坚持贯彻我们高中校训: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典范。在我身上尤其如此,每周六下午全体放学后他独留下我训斥:你以为就不再考大学了吗?一定会恢复考大学的!你现在的这点学养怎么能考上大学呢?!在1970年到1973年间,他们那些远见卓识对我这样一个处在懵懂期的青年学子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还不断地教诲我:不要抱怨和感慨命运,在艰难中要学会“打脱牙和血吞”,在困苦中要学会“撑起两根穷骨头,弄活一团春意思”。后来我渐渐明白,他是用了曾国藩的信条来鼓励我。真不愧是湖师出的“毛润之的校友”。他和我的哲学老师李树崐先生反复为我醍醐灌顶:感觉到的不能立刻理解,理解了的方能深刻感觉。我对他们的那些远见卓识当时都不敢说有感觉,至今更不敢说已理解。
军营熔炉冶人生
从1973年到1977年,我经历了从连队战士到团卫生所卫生员再到野战医院医助的成长升华。虽然内容略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的人生阅历就是承续了从初中到高中的“两报一刊”(板报、壁报、宣传刊)的组稿撰稿抄稿广播稿和油印蜡刻稿以及插图配画的负责工作,诗书画熏染从未间断。另外,本着“又红又专”的原则,无论是黎明即起出操前独自挑满缸山泉水的创行,还是暗夜独练刺杀成高手的行为,都贯彻和体现了“风而不越,腾若也”的诗意。也无论是在卫生所提出“机净窗明,炉火暖暖,茶水盈盈”的12字卫生员行动方略,还是全团麦收中以割麦子展示“雄鹰展翅遨长空”的雄壮话剧,也或是“那一场院花生秧”的争创秋收画面,更或是唐山抗震中不期然便成了后勤部英模的过程,深切体悟魏武挥鞭临沧海、东临碣石有遗篇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姿勃发、青春挥洒的英雄气概。
医学教育悟生命
自1977年至1994年,我先后分段完成了医学大学教育、医学硕士学位的攻读和医学博士学位的攻读。荣幸之至,大学赶上的是1977级,堪称“文革”后的第一次复兴。硕士攻读的是1985级,正赶上“八五新潮”,堪称改革开放后的又一次复兴。博士攻读的是1991级。这个分段递进的医学系列教育,在我身上总的体现为从文化理念上、技术学术上和文学艺术上开启了我对生命和自然体悟的无穷进程。我从人体“头圆脚方”的结构特点中进一步悟通了山水画“天圆地方”的结构特点,奠定了自己“生命然象绘画”的结构总基础。我从动脉之劲韧和静脉之柔韧中悟出“书法线条韧如动脉”和“书画水墨氲如静脉”的独到体会,奠定了自己“生命然象书画”的技艺总基础。我从动脉中悟出“生命之红”,从静脉中悟出“生命之蓝”,从淋巴中悟出“生命之黄”,奠定了自己“生命然象书画”的色彩总基础。从生命出于子宫之幽境,归于坟宫之幽境的自然转归过程中,深切体悟到黑色乃万色之母,幽境乃万生之源,随之创作出了“深入最幽深之幽溟,生出最生动之生命”的书画。进一步体悟到,人之生命,从幽然起源到渐然进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大自然无穷演绎的最大奇迹。而与生命无穷演绎相对应的则是生命的无穷归纳和综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之为演绎,逝之为归纳,生死才是大自然中最大的“广义相对论”,大自然才是生命的最高法则。生命之自然,自然之生命也。这种体悟和理解奠定了自己创始的“生命然象书画”的生命艺术哲学总基础。大自然在人世间的最高体现乃是人之生命,环以众生之生命。大自然在天地间的最高体现乃是山水之生命,环以万物之生命。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生命来体悟自然万物的生命。大自然通过万物生命并最后通过人之生命创造性地体现为“道”。大道化于“易”。这就释通了为什么每个人自有其命形,每座山自有其生象。一切都处在化于“易”和趋于“异”的无穷变化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最微妙的部分就在于形无定然和象无期然,虚之必不然,实之不必然。而最奇妙的部分则在于生之于偶然,逝之于必然,自然而然,然而不然。其行程虽然有行然,其结果却果然无当然。道之为然,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就是自己所创始的“生命然象书画”的自然艺术哲学总基础。
景在平与其导师仲剑平教授
Jing Zaiping and his tutor Prof. Zhong Jianping.
教导相长启创思
从1980年至今,我从助教成长为讲师,再到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其间也从硕士研究生成长为硕导,从博士研究生成长为博士和博士后导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培养各类学子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模式:“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实用人才,鉴别人才和培养人才。以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科铭:“医德为首,医道为本,创新为魂,行医为人。”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一魂三结合实现国际化”的科纲:“创新为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以原创化实现国际化。”在这些过程中,我深深感佩我的导师仲剑平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让我经历“过三山而入一门”才批准我考他硕士的壮举,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从来不为填满一盘瓮,仅为点亮一盏创思之明灯,在这个点亮的具体过程中,文学艺术就具有了开灵启魂之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从事医学科学技术并想有所创新作为的理科生们尤其如此。
景在平率导师组与博士们合影
Jing Zaiping and his doctor candidate.
爱心文化建学科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逐渐成长为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和外科教研室主任。在学术界逐渐成长为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和全军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腔内血管学二级分会主委和《中国外科年鉴》主编。在学界有句话:景在平教授拿诗书画统治学科。在一次科务学习研讨会上,我提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什么意思?全科讨论热烈,多数认为是爱情情怀的写照,也有的认为是教师形象的写照,还有的认为是奉献精神的写照。这些讨论就已经将全科引导到了文化学习熏陶的正确轨道上。大家反问我的理解,我讲我是从启发创思的角度理解的,创思需要方法,“发散”就是创思的重要方法之一。“发散”又可分为“外拓性发散”和“内凝性发散”。首先看“春蚕”和“蜡炬”这两个事物是很少有机缘走到一起的,李商隐用很美的形式将它们“联系、对照和融合”到了一起。我们的血管腔内移植物的发明者也是首先想到将涤纶和镍钛合金这两种混不搭界的事物“联系、缝制和融合”到一起,用的就是李商隐在这两句诗中所示范的“外拓性发散”的创思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就是外拓得越远越好、发散得越广越好。杂交出优势,杂交就是生物学上成功应用“发散”思维的典范别称。另外,大家想蜡烛会流泪吗?通常不会,谁让蜡烛流泪了?李商隐。是李商隐让这件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创新的基本特征之一。沿着一个题目往深处想往深处挖就是“内凝性发散”。就像我们科通过“自己贷款”“国际寻款”和“书画募款”几十年一贯坚持技术创新和奉献爱心,一般都认为不可能,但我们坚持“内凝性发散”,坚持只为成功找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成功地走过来了,已经并且还将会把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还有,蜡烛燃烧有灰吗?没有。谁让蜡烛烧出了灰,李商隐,是李商隐无中生有地弄出了蜡烛灰。“无中生有”是所有创思、创行、创造等创新活动的最高标准,“无中生有”就是原创。是“外拓性发散”和“内凝性发散”相融合的典范,是原始创新的最高境界。李商隐这两句诗为我们树立了这种原始创新的典范。我原创提出了“腔内血管学”的概念,原创出了“生命然象书画”,并从“田、由、曲、兴”四汉字书法中悟出了国际首款原创分支型腔内移植物,都是受到了李商隐诗意创思的启发。尤其“生命然象书画”,就是在其启发下,创提了“四个打通”:“打通水墨与油彩,打通民族与世界,打通利刃与毛笔,打通古代与未来。”我曾在美国凤凰城用毛笔“征服”了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和发明家福柯特教授,我的心爱书画也曾感动匈牙利皇宫让我能免费展出,都证明我们中国优秀古典文化完全可以与世界打通,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凝聚力。
景在平在国外手术示教
Jing Zaiping’s surgery lecture overseas.
思路创新在学科管理中首先就表现为道路创新。几十年来我们创造性地选择了“腔内微创”的学科发展道路,并在我创提的“于无路处创出路,于有路处辟新路”理念指引下,走出了“把死路走成活路,把野路走成奇路,把旁路走成正路,把老路走成新路,把孤路走成合路”的“五路之歌”。我们还将沿着“腔内微创”的道路创造性地走出未来的“完全无创”的辉煌道路。另外还将探索文化艺术建设学科的道路。使我们的技术创新更具灵魂观照,使我们的技术服务更具人文关怀。这在我们将来学科建设的“创标—示标—推标”创新工作中,必将成为新的特色。
技艺相融文理通
从1973年至今,我从当卫生员起,逐步成长为医助、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成为了治病救人的职业医者。从童年起至今,我一直酷爱诗书画乐,一直自觉地将自己濡染于诗书画乐艺术氛围之中,虽有客观环境所限,但主观上在我心田的“半亩方塘”中和脑海的“三磅宇宙”里,我从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无药可救”的艺者。有时看似非直接浸洇,实则是间接于“诗外之诗”。
在“将军本色是诗人”的艺术总底色上,自从历史选择自己成为医者后,我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医与艺如何能在触类旁通中融会贯通。在创新总动力上,医和艺相互驱动从而提供了“总有活水源头来”的不竭灵感源泉。“医技穷时乞诗思,文道医理总相启。一枚钱币两个面,医林深处觅小诗”,是我某次手术开悟后的一次诗思乍现。在创新的总素材上,生命与自然相互补充从而提供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不竭素材源泉。生命向生而死,自然向死而生。将有限的生命融于无限的自然之中,从而获得生命的无限青春。用有形的生命激发无象的自然,从而生出自然的无限活力。
技艺相融是医学与人文相通的基础。文理相通是古今相通和中外相通的底盘。我用医学治我俗艺,我用艺术治我俗医。医学技术白天向外于救他人之命,书画艺术夜晚向内于拯我自己之魂。外科手术向着生命,趋向于为生民立命。书画艺术向着自然,趋向于为天地立心。
我在生命艺术中致真,在自然艺术中致美,在生命自然艺术相融合中致善。人生不过真善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景在平自画像 景思一体化五端
纸本水墨 60cm×40cm 2016 年
Jing Zaiping Self-Portrait: Pentagon in Unity
Ink on paper 60cm×40cm 2016
众家评说景在平
Art Critics' Comments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
读了景在平的画,我更加意识到当代艺术所存在的问题,两者在根源上有一个质的区别。景在平既是艺者也是医者,这两个身份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仁心,这个仁心就是悲悯之心。当代艺术为何日益庸俗化?问题就出在根源和出发点上,以功利、利益为出发点,当代艺术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与悲悯之心。所以,公众看当代艺术,往往被其智力所征服,却很难被其精神所感动。在这一点上,景在平的绘画是具有启发性价值的。
一般而言,抽象艺术家有两类,要么是借助理性的冷抽象,要么是凭借感性的热抽象。只有把理性和感性高度结合起来的、直达事物本质的,其图像和风格语言才会具有创新性。由于景在平不是职业艺术家,作为一个医生,他对图像有一个异乎寻常的敏感。他在自身工作中,在对万事万物的观察里,甚至在他自己的白日梦里……感受到一种背离具象世界的更为本质的结构。景在平一直在探索着这种结构,始终不停留在事物表象的再现,而这一方面源于他自身天然的艺术敏感,一方面源于他作为医生的理性精神,也正是这种感性和理性高度结合才使得景在平的抽象创作与别人不同。
此外,景在平的艺术还有一个特点,作为医生,他对形式的感受与他人不同,他在芸芸大众和超级精英之间构建了既赏心悦目又具有哲学含量的语言体系,这使得他能把自己的理念传达给大众的同时又能在精英层面上有独树一帜的见解,这很重要!
景在平 龙师火帝燎荡野茫 凤逐水皇泽披洪荒
综合材料 325cm×515cm 2009 年
Jing Zaiping, The Water God and Fire God Fight in Open Field
Mixed media 325cm×515cm 200
张惠明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景教授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本职的艺术家,其书画艺术中带有着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本体关注的人文主义情怀。关注生死是其绘画作品表现的一个最基本主题。
景教授作为一名青少年时曾亲历生活的困顿而始终对生命抱有积极乐观心态的医生画家,其教育背景是现代科学方法论,因此,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虚无主义一直保持扬弃的积极态度。从景教授的彩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尝试通过“解构”的方法,力图打破传统中国画长久以来所表现的那种唯美的、静态的令人无法体会生命激情的固化结构。在景教授的书画中,没有传统中国画中人物、 山水、花鸟等画题之分,也没有书法与绘画之别,所有具象之物象均被打破。但是,在这些被消解的、看似无序的结构中蕴含着可以使人感到生命勃发的涌动。
景在平 黛自瑟瑟伤心碧 蓝至无极烟如织
纸本设色 83cm×110cm 2010 年
Jing Zaiping Melancholy Green and Blue
Ink color on paper 83cm×110cm 2010
毛时安
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景在平教授书画作品的厉害之处在于动与静的结合、色与素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单从色彩上看,景教授作品中书法的黑白素雅与泼彩的绮丽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生命中静谧与活泼、静态与动态两种存在形式的对立统一。
他的画巧妙地运用留白手法,又以运动的态势,把两种原本对立的元素和谐统一起来,使之既有色彩气息的混沌,又有线条节奏的鲜明,完全没有矫揉造作之态,给人以天地初开的洪荒之感和醍醐灌顶的生命启示。
景在平教授是研究和挽救生命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注定是有限的,一旦我们生命结束之后,它会在什么地方延续呢?就在文化当中延续,就在艺术当中延续,就在我们子孙后代的绵延不息的生长、传承过程当中延续。所以我认为,景教授和他的生命书画作品,给那些濒临危亡的生命带来了延续的希望,也为他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更强大的延续性。
景在平 平敢将风
纸本水墨 188cm×60cm 2012 年
Jing Zaiping A General’s Personality
Ink on paper 188cm×60cm 2012
谢春彦
画家,美术评论家
真正艺术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宝马雕车的歌舞升平,而是灯火阑珊后的柳暗花明。景在平对艺术的态度,颇有几分孔子说的“游于艺”的境界,这让我十分欣赏。
每次我来看景在平的画展,总能发现一些新的元素。他前无古人地把医学和书画结合起来。他的画里,有五脏之阴阳、魂魄之精气、筋骨之纵横、血脉之山水。就丹青而言,乃艺术和生命之重合相激也。中国的文化从《尚书》开始就“主气”,“气”是宇宙之根本,生命最原始的东西。景在平的“生命书画”是以气主之,以力贯之,组成了生命的艺术。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他触到了艺术的创作、自省、奉献三重境界的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得乎其旨也”。几次画展看下来,我仔细回味思忖,越发觉得景在平此番的生命书画新作,大、新、重、美,气势雄浑。景在平的作品使我体悟到只有高贵的灵魂才能创造出高贵的艺术!
景在平 平敢将风
纸本水墨 188cm×60cm 2012 年
Jing Zaiping A General’s Personality
Ink on paper 188cm×60cm 2012
喻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画是一门写意的艺术,包括好的工笔画,也必然带有写意性。不仅“形从意”(意象造型),而且“法从意”(个性面目),这和以写实造型为基础的西洋画有本质的区别。读景在平教授的画作,每每能感受到他的意象造型和文人情怀,充分地体现在心象丘壑和书法笔意的传达之中。显然,这有别于许多我们通常所见的山水画。
景在平教授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自我蜕变的过程。最初的作品,几乎纯以水墨语言和小尺幅构制来表现。这些画文人气息较浓,是注重格调的,从气息上看也颇具萧散简远、幽玄静虚、淡宕空灵的意趣。但如今,呈现出来的却是斑斓恣意、淋漓畅神的大泼彩和尺幅的巨大,令人感到十分震撼。从其画风的转变、画面语言的构成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上,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苦心经营、勇敢探索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在艺术审美趋向多元的当今,我们应当提倡和鼓励这样的探索。众所周知,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一旦形成定势和套路,就很难被打破。驾轻就熟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理性和务实的选择,但往往一种风格流派的形成,必须要在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向度上把握,大胆探索,古为今用,而不是自我守成,形成固化的创作模式,这无疑会失去对时代的敏感性。显然,景在平教授的画,从一开始就很少受到观念的羁绊,更具表现主义和诗性特质。所以我认为,读景在平教授的画,应脱略传统程式、写实造型和惯常审美的层面,趋向一种更为直观、不设藩篱的全景式体验。景教授的画,是画,也是诗;是书法,也是一曲气韵铿然的生命的颂歌。
王琪森(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景教授的画是从传统中国画中的“骨法用笔”与“随类赋彩”中出来,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地让笔墨、色彩、线条、块面、图式、意象等参差交融在一起,使之从具象到抽象,形成了一种境生象外的大场景、大格局。艺术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变法。遵循传统,追踪前贤,同时又要出于传统,有自己个性的展现,达到儒家的“游于艺”、道家的“境生外”的双重境界。景教授的“生命书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审美上的震撼,更是人文思想上的滋养
景在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纸本水墨 80cm×42cm 1978年
Jing Zaiping Insistance
Ink on paper 80cm×42cm 1978
叶春晖
上海王一亭艺术研究会理事,篆刻家
当你猛抬头一看景在平教授展出的作品,不论从构图到配色到规格,都是出乎意料的;当你静下心来,与他的作品同呼吸共心跳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作品仍然是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出乎意料”与“在情理之中”是矛盾对立的。作为一个书画作品创作者,就是要制造矛盾,在矛盾中求得生存。景在平教授善于在书画作品中制造生命的“动能”,在技巧与配色的中西方差异的矛盾中制造和谐统一。所以我将景在平教授的书画作品称为“神品”。感叹于“原来画可以这样画,字可以这样写”!
张春雁
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
景在平教授的书画是源于生命的,具有现代医学和当代水墨的双重实验性,他于有法中求变法,于无象中达有象。从古人谢赫的六法精论看,他的画很美,气韵生动,他用笔于墨法之中,而自见文骨;他应生命之物而求象形,赋生命之彩以施墨图貌;其诗书画意浑然一体,构图运思无不体现“经营位置”之用心,因此他的创作,对中国书画来说既是传承又是发展,更是开拓,他努力尝试推出属于自己的当代水墨绘画语言符号,既形象又抽象,既写山水精神亦歌生命情怀,有生命美,又有山水美,仿佛唐诗宋词。他的作品很容易触动人心,真所谓“气韵生动”是也。
陈逸鸣
画家
我看了景在平教授的大画(23 米长、3.5 米高),就知道什么叫“画大”,大画贵有大意思;看了他用的色彩,就知道什么叫“出色”,色彩妙在色味道。
景在平 无著一字之墨 风流尽得景 非藉驰驱之势 声韵自远胜
综合材料 330cm×2300cm 2008 年
Jing Zaiping Landscape With no Ink Traces
Mixed media 330cm×2300cm 2008
范干平
上海市拍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站在景在平教授巨幅泼彩前,每一个人都会感到震撼。透过缤纷的色彩 , 我看到了律动的血管、流淌的血液和跳动的心脏。景教授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用生命创作激动人心的艺术,仁术与艺术碰撞、融合、生长,造就了独具风格的景氏“生命书画”。
仲敬干
书画家,评论家
景教授的书画,使我感受到文理相通、古今相通和中外相通的情怀追求,感受到生命合于自然、合于天地、合于宇宙的精神指归。
景在平创作感言:
雕水镂影然象悬,
叩流取势气浩然。
界破无有创无象,
散拓形式遣魂幻。
贯通虚实造虚形,
重塑时空逸神焕。
超脱字义出异构,
捭阖色彩潜斑斓。
混点沌面淋漓块,
溯源书画共一线。
化合中西融刀笔,
驭古驰今向未瀚。
穿越阴阳意趣韵,
生死契阔涅新槃。
景在平 活力勃发 青春天地
纸本设色 80cm×43cm 2017 年
Jing Zaiping Vitality of Youth
Ink color on paper 80cm×43cm 2017
《中国美术报》第120期 时代艺术家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